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形式法则浏览数:356次
构图亦称章法、布局,是山水画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。它是决定一张山水画的好与坏的先决条件。就如同一座建物,其骨架不合理,外表装饰与装修再华丽、再讲究,它也不会坚固实用的。其次,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,也就是构图要与画面的内容相谐调。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构图,非常強调规律性和辩证法,山水画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,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、呼应、远近、虚实、疏密、聚散、开合、藏露、均衡、黑白、大小等关系。对立是变化的,统一是均衡的,我们应把这些对立的关系统一均衡在画面之中,才能完成一幅好的构图。 开与合,即分与合,是相对的矛盾。有矛盾的对立因素,画面才生动。但矛盾而不统一就会由开的动势而产生不稳和散乱之感。有开就必须以合的力量加以制约,才能相对稳定下来,使人从视觉心理产生安定稳妥之感,看起来感到舒服。“开合”、“聚散”、“放收”等对立因素是构图中首先碰到的一个规律。有开必须有合,有聚必须有散,有放必须有收。画要外张得势有气魄,内敛传神有精神;画要外分内合,形断意联,外松内紧,内外相应,在开全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。中国画讲究“疏可走马,密不通风”,“密集”要注意凝聚,“疏散”要注意秩序,要处理好开与合的辩证关系。自然界物象有远有近,有明有暗,景物有強有弱,有清有浊,故而必然产生虚实变化,反映在构图上必然有虚实、隐显明晦、藏露。山水画的一个特点是要表现“大”和“多”的感觉,要求在一幅有限的画面上表现无限的景与情,表现丰富的景物和大的境界气势,这就要非常慎重地利用有限的画面。要在斗方小纸中表现万水千山,层峦叠嶂,仅靠实实在在的罗列是绝对不行的。必须“以一当十”,“以少胜多”,“以无胜有”。构图上的虚实。山水画往往山重水复,层峦叠嶂,以积墨反复递加,追求实凝重的效果,但厚实中要空灵,景实而意虚,实而不塞,要透气,要有“活眼”。虚的地方要合情合理,虚而不空。虚实相变相生,虚中见实,实中见虚,实有据,有理。清笪重光说:“虚实相生,无画处皆成妙境|”。奇正自然界是绝对的运动与相对的静止两种状态状态的对立统一。运动富于变化而生气,静止显得统一而安定。变化与统一也是构图学中的重要法则。“奇”是变化,“正”是统一。在创作中求“奇”应是主导的方面,要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。“画贵能极”,极虚极实、极密、极疏、极浓、极淡、极满、极空、极奇、极正,等等都是艺术追求的至高点。但“极”也有限度,即所谓“极限”,超过了极限,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。“物极必反”、“过犹不及”,真理超过半分就会变成为谬误,事物的辩 -证规律是不能违背的。“节韵”是节奏与韵律的全称,两者既有区别以有联系。节奏是美的现象在外在形式上的有规则的反复。韵律就是有规律的 抑、扬、顿、挫变化,使形式富于律动的变化美。节奏是韵律形式的纯化,韵律是节奏形式的深化,是情调在节奏中的运用。如果说节奏是富于理性的机械运动形成的视觉快感(就绘画而言)的话,那么韵律则是富于感情的生命形式的视觉趣味。 节韵律的造型活动中的主要作用就是使形式产生趣味,具有抒情的意味。加国画论中“气韵生动”主要应是节韵律在画面中的作用。 “气韵生动”就是画面表现出来的“生命节奏”或“有节奏的生命”的视觉形象,就是一幅画中各形式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形式的“一气通”、“浑然天成” 的感觉,实际上就是巧妙运用节奏与韵律解决的构图中的律动与关联的规律。构图,需要我们在万象绘纭、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,理出脉络,分清主次,使画面主题鲜明,内容突出,有节奏感和和谐的自然美感。因而,我们应面向自然,面向生活,“搜尽奇峰打稿”,“搜尽”是广收博取,“打草稿”是认真选择,经过提炼取舍,才能创作出好的、新的构图来。选材与构图选材与构图是创作时首先遇到的难题。主要是对社会情调和气氛的反映,是人们审美情趣的反映。准确地把握这一点,才能使作品跃动着时代的光彩。但上下五千年、纵横八万里,人、社会、自然,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更为重要的。有见识的画家,从宏观生活着眼,虽画小景也有大寄托,自能常出新意,力去陈腐。 中国画关键是用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去发现、捕捉自然界中所蕴藏的美,去领悟这些自然美的含义,运用自己创造的物态结构引起欣赏者的共鸣。关键是要在生活中注意培养自己高度敏感的直觉能力、分辨能力和创构能力,包括对情感经验的形象传达能力和潜意识内容的象征表达能力。在具体构图时,中国画除应注意宾主、虚实、掩映、揖让、藏露、错落、参差等构图规律外,还要特别强调取势。安排整幅构图更要得势。势要事先想好,事先设计,以求整幅画中势的统一。古人对势有很多论述,提出“取势”、“布势”、“写势”、“先定气势、次分间架”、“笔墨相生之道,全在于势,势也在往来顺逆而已”、“繁而不乱,少而不枯,合之则统相联系,分之又各自成行”。对势的总要求:一是所画物象要有一种勃发的生机,有生长之势;二是画面不能杂乱无章法,不能松散无节奏,不能板实不灵动,不能充塞无活气,全幅画面应互有联系,血脉流畅,一气贯注。我们在构图时经常用S形、之字形,三条线(主线、辅线、破线)等构图法则,强调整幅构图的大开合,制造不同的势感,有壮势,有弱势、有流畅、有迟滞,有起伏,有平叙,有抑扬顿挫,有节奏旋律,有往来曲折,有隐现断续。因此学会布势的同时,还要学会掌握势,对势要能引、能回、能伸、能堵、能泻,才能掌握主动。 “缘物寄情”、“借物抒情” “胸有成竹”、“意在笔先” 顾愷之“迁想妙想” “气韵生动” “以形写神、形神兼备” “缘物寄情”,“物我交融” 清代画家恽南田“有笔有墨谓之画” 唐代张彦“夫象物必在于形似,形似皆形似必全其骨气,骨气本于立意,而归乎用笔” “以虚代实、计白当黑” “行笔放纵,如风雨骤到,雷电交作” “当其下手风雨快、笔所未到气已呑” 唐代杜甫“意匠惨淡经营中”,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 “稀处可以跑马,密处不能插针” 潘天寿“画事能知以实求虚,以虚求实,即得虚实变化之道矣” 清代蒋和“大抵实处之妙,皆虚处生,故十分之三在天地布置得宜,十分之七在云烟断锁” “意不浅露,语不穷尽” “画有尽而意无穷” “外行看热端点闹,内行看门道” “笔者墨之帅,墨者笔之充也” “力透纸背”、“力能扛鼎” 用笔有“平、圆、留、重、活”五笔 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 “笔墨当随时代” 李苦禅“画到书为高度,书至画为极则” 齐白石“造化天工熟写真,死拘 法失形神” 范宽“写松万本始得其真”王维“肇自然之性,成造化之功” “万物静观皆自得”“情与景汇,意与象通” “九朽一罢” 张璪的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老庄的“天人合一”、“阴阳相克相生”齐白石的“似与不似之间”石涛的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顾愷之的“以形写神”
|
|